投资圈内有一种观点很流行,说投资要投资毛利率在30%以上的企业,言下之意是毛利率在30%以下的,就不用看了。这个观点对不对呢?我只能说对了一半。确实,高毛利率企业在通货膨胀情况下,更容易抵抗各种成本不断升高的侵蚀,然而毛利率在30%以下的企业就不值得投资了吗?这个观点显然是片面的。
在谈净资产收益率这个指标时,我们已经提到了以下两种赚钱模式:
一种是如贵州茅台式的,毛利率在90%左右,净利率在50%左右,数据是不是令人惊讶?但是它的赚钱模式是“厚利少销”。
另一种是薄利多销,如格力电器,2017年的毛利率为32.86%,净利率为15.18%。类似的例子,还有双汇发展,2017年的毛利率为18.91%,净利率为8.94%;伊利股份2017年的毛利率为37.29%,净利率为8.89%。
我们可以想象:假如贵州茅台像伊利股份、双汇发展那样保持如此低的毛利率、净利率,那么它还是“赚钱机器”吗?如果伊利股份、双汇发展有贵州茅台那样高的毛利率、净利率、周转率和销售量,岂不是令人可怕?世界上的钱岂不都让它们赚去了?
不过,别急,商业的世界不会让任何企业如此夸张的,一家企业的赚钱模式其实说到底还是与它所处的行业的“行业命相”,及它自身的努力密切相关。
进一步讲,就像拿西红柿与黄瓜相比没有任何意义一样,单纯地看一家公司的毛利率与净利率,并无多大意义,有意义的是将它的毛利率、净利率与其竞争对手的进行对比,进而发现强弱。
仍以格力电器为例,2017年其毛利率是32.86%,净利率是15.18%。美的集团的暖通空调毛利率为29.04%,与格力相差3.82个百分点,净利率无从可考(年报并未披露),但可以得知,单纯就空调生产来讲,多年以来,格力电器的毛利率始终“压着”美的几个点。可别小看这几个点,竞争实力就不道自明了。
类似的例子,还有海天味业,2017年其产品综合毛利率高达46.85%,而其竞争对手如中矩高新(2017年其调味品毛利率为39.94%)等,则始终难以望其项背。这样一比较,哪个是强中之强,自然就清楚了。
此外,这种对标还可以放眼全球。比如,我们可以将格力与日本的大金比较,海天味业与日本的调味品巨头龟甲万等企业进行比较,这样比较,我们投资的视野就更开阔,甚至可从中判断出一家企业未来的毛利率、净利率还有多大的提升空间等信息。
所以,对于毛利率、净利率,我们纵向看,要看这家企业历年毛利率、净利率的走势,若是向上的,说明公司的经营效率、赢利能力在不断提升,或者这个行业的集中度在不断提高,同时,竞争的格局在进一步趋向缓和。更为重要的是,我们还要横向比较,即与同行业内的竞争对手乃至国外的同行业标杆企业进行比较,一直领先者,自然是行业内的龙头企业。
那么,我们对毛利率、净利率的理解是不是就此可以停止了呢?
如果这样肤浅地理解一些财务数据,那对财务报表是没有“读活”的。一个苹果突然砸在牛顿的脑袋上,他问了“为什么”,于是发现了万有引力。我们虽然成不了牛顿,但是这种追问的精神还是需要的。顺着这个思路,我们不妨反弹琵琶,问一下:为什么一家企业会长期保持高于同行的毛利率、净利率呢?这些数据的背后究竟说明了什么?这么一追问,其实一家企业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商业模式就跃然纸上了。
比如,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经济特许权吗?它的产品和服务又为什么可以获得品牌溢价权、定价权呢?它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同行业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复制的规模优势、成本优势、网络优势、客户转换成本优势吗?它的管理层,或者它的企业管理系统、管理文化是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吗?总之,我们要找出企业长期保持高于同行的水平的真正原因,这样我们可以从定量回到定性,一家企业优秀的商业模式便在我们的头脑中显现出来。其实,我们读财报,真正要找的“要害”就在这里。